42、南阳见闻(1 / 2)

[综]数风流 千霁 6066 字 2021-03-31

出了武关就是南阳,明显嘈杂起来的人声与安定热闹的气氛让坐在车厢内的两人不由撩开竹帘,望向外界街道。

路宽而平,两边栽种着苍翠的槐树,行人们脚步匆匆,身上洋溢着一种蓬勃生气,形貌衣着都显得精神十足。继续前行,人流越发稠密,能看到南北各地的商旅,集市上遍布着来自西方巴蜀、北方司隶、南方江淮的货物,种类之繁盛丰富,远胜天子脚下的西都长安。不仅荀攸、郭嘉弃车步行,与田垄间的农夫、集市上的商贩及各色人等相交谈,久未见过如此热闹场面的荀攸家眷也揭开车帘贪看不停。

南阳楚地,本就对女子约束甚少,近两年更是如此。荀攸见城中颇有良家女相携出游,行动不避,其余人对此也都一脸习以为常,便让夫人与幼子一道下车,带着两人在城中热闹处游玩。

荀氏是颍川大族,宗亲之间的贫富差距却很大。比如荀彧手中就很宽裕,名贵无比的西域香料天天使用也无妨,荀悦是他的亲堂兄,两人的父亲是兄弟,但荀悦之父早卒,家贫无书又聪慧好学的荀悦不得已,每到人家遇书即读,逼着自己形成了过目成诵的能力。

荀攸的祖父荀昙是清流党人,被禁锢在家,不得做官,父母也都早早离世,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好在荀攸为官数年,颇攒下一些积蓄,小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也只是还可以。

见妻子与商贩交谈问价,最终只为他和儿子买了几匹产自吴越的布帛,兴致盎然地说南方湿热,要为两人用越罗裁制新衣,胭脂首饰则问了一次价就没有再看,荀攸心里有些难受。

长安本为繁华富丽之地,被董卓手下残暴骄横的西凉兵一闹,商业近乎摧毁,家中平日的开销也就是谷、帛之类。南阳商业繁华,汇聚四方奇珍,便连他也有看花眼之感,但要说买,确实买不起。

“乖缉儿,来尝尝这个。那小贩说是刘牧府上流传出来的做法,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之类果子,外裹冰糖,号糖葫芦,在荆州很风行呢。”怀里抱满东西的郭嘉从街道另一头穿了过来,笑眯眯蹲下,将串着各种果子的竹签递给荀攸幼子荀缉。

荀攸看着他怀里的大包小包,心中有些奇怪:“你哪来的钱?”

郭嘉微一歪头,用下巴指了个方向,笑吟吟道:“我到东市走了一圈,好几个小娘子送我东西,喏,都在这里。”说着,他向东面翘首望了望,似乎是看到什么人,用空出来的左手扬了扬,露出一个大大的迷人笑容。

荀攸顺着他的视线往东面望,见一名靓妆丽人向这边嫣然一笑,似与郭嘉致意,嘴角不由抽搐起来。

回过头,郭嘉也正依依不舍收回视线,向着他一脸感慨道:“南阳人真是热情好客啊。”

热情好客个鬼!!!

不止荀攸心里瞬间闪过弹幕无数,连吃着糖葫芦的荀缉都停下动作,囧囧有神地看看郭嘉,又看回自家爹爹,征询道:“阿父,这就是传说中的吃软饭么?”

这个短语来自长安,源头已不可考,出现时间大约就在这几年,荀缉无意间听说过一次。

看着郭嘉瞬间僵硬的脸,荀攸摸了摸儿子的头。

才七岁就这么聪明,不愧是我荀家的孩子。

“缉儿,你也太小看奉孝叔叔了。”轻咳一声,郭嘉义正词严,“就算是吃软饭,也要住有房出有车才勉强够得上你奉孝叔叔的底线,区区一串糖葫芦算的了什么。”

“所以还是吃软饭?”

“……我只是举个例子!例子!”

不管郭嘉怎么解释,荀缉似乎是认定了自己的判断,荀攸也不理他,牵着自家儿子没拿糖葫芦的左手往前走。郭嘉被气坏了,眼珠一转,道:“公达,西市都是各地奇珍,东市才是百姓日常家用的货物,不去看看吗?”

他方才不过开个顽笑,没想到居然被缉儿当真了,最可恨的是公达还在旁边推波助澜,他得赶紧把自己的形象扭转过来才行。

荀攸也发现摆在西市贩售的商品以奢侈品为主,大抵是豪富人家炫耀财富所用,真要了解南阳状况,应该去郭嘉口中的东市。想了想,他转过脚步,一家三口向东市缓步踱去。

郭嘉对他这种好像比其他人慢半拍的反应习以为常,一边神情随意地看着街道两旁,一边与荀攸说话:“我三年前来南阳的时候,南阳的人流还没有现在稠密,集市也萧条得多。谁想到走了一趟冀州,再回来时颍川已不堪睹,南阳竟是蒸蒸日上,如在世外了。”

去年初董卓部将劫掠陈留、颍川诸县,过处杀掳无遗,袁术被逐出南阳,也是经豫州冬往扬州,更不用提从青州南下的黄巾与外族,荀攸虽然没回过颍川老家,也能想象那种残破凋敝的景象,闻言心下恻然,面上倒还是那副迟钝表情,与郭嘉道:“我昔年来南阳游学,繁华尤甚今日,而气象不及。”

颍川与南阳毗邻,两地士子经常走动交流,荀攸被何进聘为掾属前曾在南阳游学过,那时所见的景象要比眼下更为繁华,但那时的南阳人脸上却缺少今日之满足自信。

想想也很好理解,全天下都陷入纷飞战火,连帝都洛阳都被付之一炬,焦土千里。而紧邻洛阳的南阳则因为有刘景升父女遮蔽,在乱世中独立于战火之外,并取代洛阳地位,成为事实上的天下中心。无论是南阳本土百姓还是从外地流民,只要人在南阳地界,想不满足也难。

“公达可知南阳谷价几何?”

走到一处粮商的商铺前,郭嘉停下脚步,对着迎上来的伙计问:“这是新谷陈谷?一石几钱?”

那伙计一听他的话就笑了:“两位先生都是外地人吧?”

荀攸奇怪道:“何以见得?”

“州里连着两年大丰收,谁家还吃陈谷。两位先生若要卖粮,米价一石两百,谷价一石百钱,只万万记住一条,一次不能多买,不然要被府君带走调查呢。”

“一石百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