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巧夺造化!(2 / 2)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首联写农家生活,阴雨连绵的时节下,空疏的林子找不到干柴,连农家做饭的烟火也旺不起来了,所以诗人说烟火迟。

‘迟’字很传神,让人似乎看到了缓缓上升,仿佛还带着湿气的炊烟。

藜是一种生长于田间路旁的野菜,嫩叶可食。黍是黍米,在唐代属于主食之一。饷是给在田间劳作的人送饭,东菑指东边的农田。

男人在田间劳作,女人在家中做饭,当女人把饭菜送到田头的时刻,也就是男人吃饭休息的时刻。

这些都是几千年的历史上乡下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但可能在如今我们生活的年代,已经很难见到了。

古诗词存在的意义,可能正是通过世代口口相传,流芳百世的文字,将这幅古代先辈们的生活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后代人的面前吧?

在没有战乱,国家强盛的年代,辛劳枯燥的田园生活、也可以显得自在和惬意。

颔联写田野景象,白鹭翻飞很美,黄鹂鸣啭很动听,却都是田野里很寻常的景象,从前没有人把它们巧妙地放在对偶句中。

诗人以‘啭黄鹂’对‘飞白鹭’,一个嫩黄,一个雪白,一个是诉诸听觉的婉转动听,一个是诉诸视觉的鼓翼而飞,两者相映生辉,更加美丽。

后来有一个名为杜甫的诗人,也采用了这两者意象,写下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不朽诗篇,正是受到了王维的这首《积雨》的影响。

乡下除了田野就是树林,因为是积雨天气,水田越发显得波平如镜,夏木越发显得阴湿幽深。

妙就妙在在诗人以‘漠漠’和‘阴阴’两个叠字来描述。

我知道,很多人这时候都会本能地联想到‘撒娇娇’、‘恶心心’等叠词,但王维用在这里,是真的不一样。

‘漠漠’是说广阔的、迷蒙的、寂静的,‘阴阴’是说深邃的、幽暗的。

若少了这两个字,诗意就会缺失掉许多。

两句之中,有视觉、听觉、感觉,有画面美、辞采美、音韵美,不愧是诗人之中最会画画的男人!

颔联还是写景,却让生活的气息一下变得浓厚起来。

诗人独处山中,静心禅修,恬淡寡欲。

朱槿花朝开暮落,古人常常因此想到人生的短暂易逝。露水只有片刻的存在,阳光一晒就消失不见了。这里诗人抒发了对虚幻人生的禅意感悟。

尾联用了两个典故,争席的典故出自《庄子·杂篇·寓言》:杨朱要跟老子学道,路途上旅舍主人迎接他,客人纷纷避席让座。等他学成归来,客人们就都不让座了,跟他争座位。

故事以此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融洽无间,不拘礼节。

海鸥的典故出自《列子·黄帝》: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忌。有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玩。次日他又到海边,海鸥就飞在空中不下来了。

王维说,作为一个村野老人,我与当地农夫已经不分彼此,没有隔阂,海鸥又会因为什么事再对我猜疑呢?

真是超乎尘世之外也!

清代有位寄情山水,混迹渔樵的才子,名叫周珽。他说这首诗全从真景真趣摹写,灵机秀色,读之如在镜中游。

不过,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虽然在诗文写作的技艺上,已经登峰造极。

但提及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还是另一首《山居秋暝》影响力更大,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一首五言律诗之中,你但凡八句里面能有两句是千古名句级别,就足以名扬天下,百世流芳。

但王维这首《山居秋暝》,几乎做到了每一句都堪称经典,让人印象深刻。

开阔的山野里下了一场新雨,天气在雨后的傍晚变得凉快,好一个宜人的秋天。

把秋字放在最后,不仅突出秋天的凉爽,还有终于等来秋凉的欢喜。

颔联是千古名句,重剑无锋,大巧若拙。

明月松间照的文字浅白,写的也是寻常景象,但又有一种给人走进月下松林中的独特美感。

皓月当空,月色在松林枝叶间的空隙之中倾洒而下,银光与树身树影之间,构成了一幅明暗对比强烈的画面。

山间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这句看上去也是平平无奇,就是简单的山林景象。

但诗人就以这看似简单的诗句,诱使你想到画面、色彩和声音。

月下的泉水清冽如酒,清泉下的石头明晰可辨,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这是一种何等惊人的匠心,能把月与松、泉与石搭配在一起,栩栩如生,鲜活动人。

由此也可见精于绘画技艺的王维是多么善于捕捉微妙的视觉和听觉。

竹林里传来笑语喧哗,那是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荷叶丛中一阵摇曳摆动,那是打鱼的小船过来了。

两句加起来不过十个字,信手拈来一般就是四个动词,四个画面。

按照正常的语序习惯,上句两个画面和下句两个画面都是倒装的,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是递进关系。

神奇地通过这种高超的写法,构成连贯的画面,并以此诱导着每一个读者的听觉、视觉和感觉,仿佛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手把手带领着学生们走进诗中的世界。

最后写山水风景之美,明月、清泉、松、竹、莲,都是纯洁、高尚、美好的象征。

这何尝不是王维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啊!

最后使用了《招隐士》里的典故,不过是反向的引用。

《招隐士》是西汉人留下的一篇骚体辞赋,极写山中隐居的荒凉、艰险、可怕,最后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维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尽山中隐居的闲暇,惬意,淳朴,美丽。

然后发出感慨:春天的花草就听凭它消歇吧!王孙留居在这秋天的山野又有何妨。

这就是王维在诗作一道上的造诣。

一方面他是如此炉火纯青,臻于此道,仿佛每一个文字都呕心沥血,每一句造句都千锤百炼。

另一方面,他又自然之极,仿佛信手拈来,如鱼得水,仿佛每写一首诗,都是坐禅顿悟一下,就能妙笔生花。

细加推想,这就是所谓的巧夺造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