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节 茉莉轩工作(1 / 2)

临高启明 吹牛者 1440 字 2023-02-25

第二百一十四节 茉莉轩工作

王赐无法推辞想到不管髡贼们是什么企图对这一家子总是有好处。便起身道:“学生在此替他们谢过了。”说罢深深一躬。

“呵呵不用客气。”熊卜佑看他的态度软化心想这计划有了七八分的把握了。当然了这酸子愿意不愿意都不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但是有他参与的话事情办起了就会顺利一些。笼络土著知识分子的事情还是要有他这个县里的教谕的协助才好。

执委会对土著知识分子原本并不看重――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远超本时空的任何科学家无论中外。这些只会几本四书五经的小知识分子在穿越者看来最大的价值就是认字。

但是久而久之在工作中不断搜集到的社会信息反馈执委会对土著知识分子的看法有了一定的改变。毕竟再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理论上都是掌握知识的人而且还是官僚体系的后备军。所以他们在社会上还是享有相当的地位和声望的。

这么一来土著知识分子就从可利用的人力上升为需要重点拉拢的阶层了。在知识匮乏文盲率极高的古代社会有文化的人不但掌握了话语权也掌握了判断是非的权力。这批人的态度和向背能够影响到许多普通百姓。

另外从他们搜集到的生员、童生的不完全名单可以看出除了一部分平民小户的穷读书人之外很多读书人实际上是士绅、地主的子弟。能够笼络他们也等于是变相的笼络了当地的士绅阶层。

因此外商委开始展开专项的对全县读书人的专项笼络工程――代号“茉莉轩”工作。除了生员、举人、进士之外没有功名的童生也列入了计划。

外商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已经大体掌握了整个临高的文化状况。

总体来说水平极低。

当然这个水平极低是放在明代这个大环境下说的如果从海南岛本岛来说临高的文化建设还算是琼州府名列前茅的。毕竟临高也是千年古县积累总是有一些的。

但是因为人口稀少全县的读书人比例也就偏低。全县的生员大约有三十人在县学里挂过号参加过县试的童生在六七十人上下。

一个县里的生员多少是有定额的。最值钱的自然是廪生每个月有六斗米可领一般大县三十小县二十。临高的廪生名额有二十个。廪生之外有增生、附生之类的额外名额但是没有补助这类人在文风极盛的地区是很多的但是在临高只有寥寥无几的十来个人。

县里财政困难学田收入近乎没有连廪生都经年累月的拿不到米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当然有不少读书人家境宽裕并不稀罕这点钱米但是对比较穷的人来说日子就过得很艰难了。

在大体掌握了情况之后正好遇到了王赐要求天地会帮忙种学田的事情外商委觉得这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插足临高的教育事业。

熊卜佑站了起来在厅堂了转了一下又在廊下眺望了院子中的荒芜状况摇了摇头道:“想不到这县学文庙荒废到如此的地步!”

王赐的脸红了:“总是学生的无能……”

“这个不能怪你”熊卜佑大大咧咧的说道“县里几年来一文钱、一粒米也没给过你。能支撑到这个地步已经是大大的不容易了。为了临高的文气王教谕真当得起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了。”

这话从髡贼嘴里说出来王赐的眼睛居然差点红了。

天可怜见!他想我到这南陲小县临高当教谕没一天不在奔走能想得法子都想过四处找士绅募捐鞋子跑坏了好几双被土匪抢劫几乎丢了性命在海边遭遇飓风差点葬身鱼腹看够了士绅们的冷面孔勉勉强强的维持到现在。县令也不过道一声“辛苦”而已。想不到这海外才来了一年多的澳洲人竟能看得这样明白。忽然大起知己之感。

“这也不敢当。”王赐平静了下心态“即然当了这一县的教谕总得尽一分心力。”他叹了口气“但求问心无愧而已。”

“好一个但求问心无愧!”熊卜佑看他的神情知道这碗米汤灌得有效。来之前大家商议过到底用什么方法来打动这王教谕。讨论下来还是这方面更能挠到他的痒处。一试之下果不其然。

他接着故意叹道:“若是大明的官吏都能当得起一个问心无愧就好了!”

这话有批评时政的味道。王赐虽然是个小小的教谕却不是井底之蛙赴任路上和在任上的所见所闻与家中和好友、同窗之间的书信往来让他感到时局在一天天走下坡路。他不愿意当着髡贼的面评论这些干脆闭口不言只是叹息而已。

熊卜佑觉得火候已经到了。说:“我见县学旁的茉莉轩已经破败不堪再不修缮恐怕要倒塌了这临高文坛的一段佳话就要湮灭……”

“学生何尝不想修整一新。”王赐也一直在为这事担心。他不是临高县人但是这临高文坛的重要遗迹若是毁在他的任上百年之后的县志会怎么写自己?想到这里他就觉得寝食难安。

“我也求过县令只是县里仓廪空空没有额外的钱米。就算征几个民工来干活总得给人吃饭。再者木工、瓦工光给饭吃人也不肯来。”王赐束手无策。修缮屋子不是一笔小钱要雇工、要买木料、砖瓦、石灰。开销很大。

“既然县里没钱我们倒是可以帮忙修缮茉莉轩。”熊卜佑乘机提出了要求。

“你们修?”王赐惊讶的看了他一眼。这髡贼打得是什么算盘?平白无故的帮忙修房子做什么?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正是不仅是茉莉轩还有这里。”熊卜佑指了下外面“你这文庙和县学也得好好修缮一番了吧。不然实在有碍观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