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父子交心(1 / 2)

筑宋 木瓜三闲 3637 字 2021-07-17

第37章父子交心

赵佶终于叹了口气:“为父内禅之意久已定夺,但恐外人不知之也。偶缘金人为祸,事成于仓猝间尔。本欲内禅后,于夹城中往还,抱子弄孙,不欲令皇帝频出。

须知人主频出则不威,人主不威则屑小乱,屑小乱则国不宁,此为父本意也。又去岁安兆铭来信,其中言及权京东两路转运使,以钱粮岁币贿女真之心路不堪事。

世人皆知纳币求和乃人臣之耻,羽山大学亦不齿之,甚至还要罢他教授之职。他却知其耻而勇为之,徒然为国家尔。其曾曰: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欲承其重,必修其器。

吾是日读之,深以为然也。吾儿亦当勉之。今日国事如此,吾父子其实亦各有其责也。然吾儿为大宋皇帝,你便不能有错,有错的就只好是为父。

但使大宋社稷长治久安,便是世人尽皆怨吾、谤吾,吾亦甘愿背负如饴也。只是为父如今留在在汴京,却与大事无补。反而不便吾儿拨乱反正,振奋朝纲。

吾今欲往亳州进香,自承其过。吾儿正能借此时候矫正是非,主持戡乱时局。那些官员,堪用、不堪用的,都要早些理顺他们。

这一年多,朝臣更换太勤了些,却又始终没个主心骨的重臣坐稳位子。朝廷便没了主见,战和不定,这才给了金国机会。

好在还有安兆铭在外主事,算是帮着朝廷做了些主张,但这终究不是长远的法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他也是在勉强为之,吾儿当深思此事也。

其他刘豫、秦桧辈,也该放他们出人头地了。总不能让他安兆铭一骑绝尘,国家安危系于一身,此非国家之福也。若朝廷有几个人能与他差相仿佛,也就绝了金国的妄念。

朝廷定策,当战则战,当和则和,切勿首鼠两端。今日大宋之兵,固然不足与他金国争雄,但也不再是昔日那般不堪一击,还是有忠臣良将冒出来了。

算啦,为父此去东南,除教门事外,余并不管。吾儿善为之吧!”

赵佶絮絮叨叨说着话,又开始了他的训政表演。抬眼看到儿子神游物外的表情,再次暗叹一口气,还说啥,这就是越说越坏事啊。索性就停了话头,看看赵桓什么意思。

赵桓却拿不出什么主意。

安兆铭很久没有回汴京了,甚至连与柔福妹子的婚事都拖延下去。自然是此前事务太多的缘故,可他不愿入京,难道就不是因为放不下与自己的“旧隙”吗?

赵桓也搞不明白,自己怎么就与他安兆铭走到今天这样“互不理睬”的局面。除了偶尔几份必不可少的官样文章之外,他安兆铭几乎就是在与朝廷各行其事了!

不但海州一口气拿下周边的沂州、密州、莒州等地,未曾和朝廷言语几句,甚至徐州、兖州也是在私相授受。就算有康王协议以及上皇中旨,毕竟没有备案朝廷。

到如今,就连海州那里连军备物资给谁不给谁,都要郑重厘定清楚,不容朝廷讨价还价。八百里水泊梁山忽然冒出一个叫做张荣的家伙,正在组建水师,却也不归宗泽调度?

赵桓恍惚记得自己最早关注到安兆铭,还是他在汴京开福记的时候。自己曾经想要把福记收归内府?他清楚记得当时上皇、三弟、九弟那种看傻子一样的眼神!

特喵他们都知道安兆铭的实力,唯独自己这个太子不知道。然后他们谁也不和自己分说,就那么自行其事地议论、算计、入股,把自己当成一块旁听的木头!

这也太伤人心了,此后的赵桓就开始有意无意地和他安兆铭别别苗头,结果就别成了今日这个模样。现在想要和解,怎么和解啊?

上皇说的没错,官家是不能有错的,那么有错的就该是他安兆铭。但是指望安兆铭主动向自己认错?甚至连赵桓都觉得不现实。

他安兆铭也到了不能认错的地步啦!他的身后还有海州特区,势力几乎囊括京东两路。就算他安兆铭愿意服软,海州议会也不会同意的。

刘豫在济南,即没有和海州打成一片,也和朝廷若即若离,很难说他的心思如何?也许放回汴京会好些,但是他那样的倨傲之辈,耿师傅真能容下他吗?

如今朝局,吴敏、张帮昌等多数官员都算是中间派,但他们出于各种算计,也都偏向主和。朝臣中真正主战者,李纲、种师道、何栗、孙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