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明末清初15(2 / 2)

施云英:“陛下,微臣对这个时代了解太少,有一个点子,不知当说不当说。”

朱棣:“说吧,朕恕你无罪。”

施云英:“陛下,朱大人,微臣想问一句,大明的火器制造,可是采用‘流水线’方式,进行制造。”

朱由校:“何为‘流水线’?”

施云英走到他身边,指着桌上一把手木仓道:“您看,这把手木仓,它是由木仓机组件、木仓管、木仓管套、发射机座、保险、弹匣、木仓托等部件来组成。若一人只做其中一个组件,甚至是一个零件。做的熟了,速度自然也就快了。待到所有组件做成,再由专人组装拼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图纸外泄。”

朱由校双目放光:“妙啊。回去就试试。”

朱棣:“云英说的水泥,可试验出来了。”

朱由校:“水泥已试验出成品,在王恭厂要频繁运送货物的道路上,铺设了几十米的路段,等待时间的检验,看是否还有改进的地方。”

朱棣:“玻璃呢。”

朱由校:“云英郡主所说的钢化玻璃,防弹玻璃还没研制出来。”

朱棣:“别考虑那么远了,你先令人烧出些大块的玻璃,把皇宫内的窗户纸都给朕换了吧。”

朱由校:“……”QAQ,他能说,目前能成型的大块玻璃,技术还不是那么的成熟么。虽然有仙人的提点,但技术的更新也不是一簇而就的。

朱棣:“怎么,还烧不出来。”

朱由校:“咳,祖宗,再等等。目前,由校负责的工作有点多,最近没太关注玻璃的进展。”

朱翊钧:“孙子吆,你怎么能在这件大事上懈怠,大明缺钱啊。”

朱由校:“我们就算烧出来,还不够自己用的,你还想着卖到外面去。”

朱翊钧恨铁不成钢:“只要技术成熟了,可以不卖玻璃,往外卖方子呀。让那些大商贾都来京中买你的方子,一个地方只卖出一张方子,叫他们在当地烧制出售。”

崇祯:“垄断专营,到最后坑的还不是老百姓的钱?”

朱翊钧朝天翻了个白眼:“坑老百姓?老百姓能吃饱穿暖,就已经很不错了。谁会舍得花大价钱买一面玻璃镜子。一开始,这东西卖的贵,肯定是世家大族,或官员巨贾给买了去。等玻璃生产的多了,不稀罕了,自然也就流入普通老百姓家里去了。

再说了,咱们把方子卖给他们。可没说他们有一辈子的经营权。只给他们五年经营权,五年后方子重卖,总有商家为了多赚些钱,薄利多销,将玻璃和镜子推广到老百姓手中去的。”

崇祯摸摸脑袋,他脖子上的这个,好像是不太好用呢。他尴尬的笑了笑,蹲在一边,当个安静的美男子去了。

朱棣:“你这个办法,待日后,水泥试验成功倒可试上一试。”

朱翊钧:“祖宗,您是说,让他们买了方子,给咱们修路。”

朱棣:“嗯。每个城市的主干道,城与城之间的官道,就由这些买了方子的商人来修。至于他们以后用水泥给其他街道铺路,给人修房子,怎么个收费法,就不归咱们管了。”

朱翊钧:“水泥这东西,来个老农,看上一会都能学个大差不差。这方子他们不会买吧。”

朱棣:“他们会买的。”

朱厚照:“祖宗,您是要用皇权威慑,还是给他们一些名誉上的虚爵。”胡萝卜加大棒,肯定能起作用的。

朱棣:“哪里需要那么麻烦,只需将前两份方子卖给京师的两位富商,一负责东城,一负责西城,待京城的主街道都修的平整光滑,那些官员,能不请人去修他门前的路面,请的人多了,价格自然上去了。等京城通往通州、天津等地的路段也给修好了。其他地方的商贾既看到了利益,又看到了好处。他们又怎会不动心。至于翊钧所说,这东西谁看了都能学个大差不差,可你也要知道,这是朝廷专营的,在没有买到方子之前,他们有几个胆子敢拿水泥大肆铺路。”

朱翊钧连连点头:“祖宗说的是,若说道路用得最多的就是他们这些商人。他们南来北往的运货,没有一条好路,得耽误多大的事情。”

朱棣又看向朱祁钰:“食盐这一块,你得抓紧了……”

……

施云英:……

QAQ,这群古人真牛掰。好像,没她这个穿越女什么事了呢!

哦,还是有的,女权运动搞起来。

这个说法或许不合适,但提高女子的社会地位,于她而言,却是必须要做一件事。

毕竟,相比于她所在的那个年代,这个时代的女子,受到的束缚实在太多。能过上好日子的女人是少之又少。

官宦人家的主母或许能容华一生,可她们不仅要操持家务,教养子女,还得为丈夫主动纳妾。不懂些宅斗技巧,被宠妾灭妻的虽不多,但常年被丈夫冷落,轮为管家婆,被丈夫嫌弃了嫌弃的可不在少数。

穷人家的女人,就更苦了,男人没出息的时候,夫妻二人还能同心,一心为‘柴米油烟’奔波。一旦男人出息了,那等着她们的或许是一封休书,或许是丈夫纳进门的新欢。

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只从这一句话上,就能看到女子的社会地位,她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何其可悲!

她既然来了,怎么好默似自己的同胞,继续受这份罪。

她就不信,女人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还能让人把住自己的命脉。

若有一日,她若还能回到自己所在的那个时代,若友人问她,于梦中穿越一场,都做了什么大事。她也好夸口说一句,我之一生,为我们女子的社会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将女权运动,提前到了明朝。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