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吃完上家吃下家(2 / 2)

所以,董卓虽也进京,却没捞到正式京官,丁原却已经从并州刺史变成京官。他满以为李素带头做表率、就可以用“不是京官的都得走,是京官的才能留”挤兑住董卓!

至于吕布会被收买叛变,这是上帝视角才知道的,丁原想不到这一点,他也就胆子很大。

这妥妥就是“让李素放弃宣称,导致董卓也失去宣称借口”的P社玩家打法啊!

“这个蝴蝶效应真是越来越崩了,丁原居然会有胆子这么想,感觉一切都没法推演了。不过也好,我本来就要抽身,看看怎么离开更体面一些吧。”

想到此处,李素终于开口:“既然卢公也劝我如此,我并无异议——大将军生前本就只是准我半月假期,阴差阳错才在京师多留。如若我走能让董卓也走,何乐不为。不过,不知太后与陛下可准了丁原此奏?”

卢植松了口气,开始时他看李素想了那么久,还以为李素有了别的心思,他连忙答道:“今日朝会上并未准奏,太后似乎觉得局势未定,不敢妄动。此事当然得你亲自面见太后,主动请求愿意离京,太后才好顺水推舟。”

李素:“这样不怕多生事端?若是太后念在救护之功,觉得我与子龙可靠,留着我们宿卫宫禁,如之奈何?”

卢植:“你就说这些兵马本是征西将军自募之兵,若久留于京中,则与先帝中平元年‘令四方自行备御’明诏相悖,恐令天下聚私兵之世族豪强惶恐不安。

今先帝大行不过四月,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大汉以孝治天下,幼主自然不可猝废先帝之法。”

李素听得一愣一愣的,自己在纲常大义上做文章的本事还是嫩啊,在卢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到底是当了多年尚书的人,对于如何曲线制约皇权乱命太有经验了。圣人之言微言大义说起来都一套一套的,难怪太后临朝称制还有那么多决策会被怼回去。

五方各怀鬼胎,就这么试探着推进。当天午后,李素就主动借口入宫求见。理由当然是“说听说上午朝会时有人提议赶他走,他来向太后表达‘愿意走’的姿态”。

推荐下,【 \咪\咪\阅读\app \.mimiread.\ 】真心不错,值得书友都装个,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因为前天才救了太后,太后当然很爽快地答应了李素的求见,李素也带了赵云典韦一起去。只不过典韦长相凶恶,李素不希望他吓到太后破坏心情,让他提前一道殿门就留在外面。

何太后果然生出挽留之意,如李素所料想留他们下来保护宫廷,还承诺加官进爵,说什么中郎将吴匡无能,赵都尉都能加为中郎将云云。

李素吓了一跳,连忙表示不可因一时不足为外人道之功劳升迁过骤,免得外朝觉得太后赏罚由心,然后李素就用卢植教的借口挤兑了一下。

何太后闻言,惋惜叹道:“李卿,你走真能让董卓也走?我听说那董卓极为残暴。昨日护送陛下回宫时,因宫中混乱未息,后来汇报说有一些宫女又被护军裹挟走了……只是尚未查明。”

很显然,这是董卓进京后,淫YU已经发作了,他虽然没敢直接“夜宿龙床、淫汗公主/宫女”,却已经有趁乱掳走一些的事实。而何太后已经因此恐惧。

李素一咬牙:“臣尽量,但臣只是一个典范,主要得看朝中公卿。”

他又说了些暂时安抚稳住太后的话,免得再讹上他和赵云,最后总算把内宫的态度摆平了。

饶是如此,何太后最后还是表示,即使不能加封赵云为中郎将,也要加军职虚衔。

最后太后宣召了刚刚今天当上司徒的王允,以及少府黄琬及其下属兵曹的尚书,商定给赵云加“长水校尉”。

长水校尉为西汉时的北军八校、东汉后并为北军五校的校尉之一。由原长水校尉吸收胡骑校尉合并而成。

北军各校当中,屯骑和越骑都是南方骑兵,以近战为主。胡骑和长水以北方骑射骑兵为主。何太后显然是用心了解了赵云的情况,知道他在刘备手下时常年领五千乌桓突骑骑射作战,就给他长水校尉,算是显示赵云指挥弓骑兵的能力极强,得到了朝廷的公认。

而事实上,因为东汉末年北军已经被执金吾和左/右/虎贲等中郎将瓜分了指挥权,并不直接再按兵种划分指挥权,所以长水校尉也就只是个待遇级别,并不影响其他将领的实权,这也是外臣肯接受这个加封的原因之一。

李素的官职没什么好加的,他已经是使中郎将、太守,再上去就是重号将军和九卿了,所以他被赏赐了价值一千万钱的黄金,另外在他的郫亭侯爵位基础上,加了三百户封邑(五百加到八百。超过一千一般就要乡侯了)。

搞定了太后的态度之后,李素剩下的活儿就是在丁原和董卓那儿两面演一演,拿到好处,带着毫无瑕疵的美名脱身——

丁原要他配合,总要给代价吧?

董卓虽然会因为李素的退出而降低宣称借口强度,但事实上董卓肯定也是希望李素走的,因为李素知道董卓会打吕布牌来解决丁原问题,眼下肯定是其他武装力量走得越多越好。

至于何太后,即使最后董卓没走,她也恨不到李素头上,只能恨丁原和其他京中武将无能:李素都做了那么大的牺牲、削弱董卓的名份,你们怎么还搞不定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