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反正之期将至,一花一世界(1 / 2)

房门一开,便被曹正华的身影挡住,透过云层已经很昏暗的月光也照不进来了。

曹正华不紧不慢地走进屋,后面跟着金生魁。待他转过身来,刘兴祚等人才看到他脸上淡淡的笑意。

看曹正华的神态,没人相信他是刚神不知鬼不觉地杀完人,倒仿佛出去散完步,心情很不错的样子。

刘兴祚赶忙施礼,神态愈加恭谨。不过,干掉了王丙,一是为反正扫清障碍,其次也算是他的投名状,他的心也更加安稳。

“还有十余日,便是大举之期。”曹正华落座后,郑重说道:“刘将军献复州是一大功,若我军登陆能截断建奴退路,予以重创,又是泼天功劳。”

大贝勒代善率两红旗在新金一线防御辽南明军,如果复州突然被占,从侧后方的袭攻,很可能使其遭到沉重打击。

这样一来,也实现了刘兴祚想建大功的初衷。

刘兴祚用力点了点头,说道:“城中还有李永芳的长子,但若一并除去,恐引起建奴怀疑。”

刘兴仁接话道:“李延庚嘛,庸碌之辈,派人看牢他也就行了。”

曹正华想了想,说道:“现在不必太过布置,只掌握切实可靠的军官即可。等到举事的前一两天,再加紧行动,或是封城,或是——”

看到曹正华习惯性的下切动作,刘兴祚犹豫了一下,说道:“若是能生擒李延庚,岂不是更好?”

曹正华眨巴眨巴眼睛,微笑颌首,说道:“献俘阙下,让万岁开心高兴,确是个好主意。”

刘兴祚呵呵一笑,转头对金生魁说道:“金先生与李延庚的文书较熟,监视他的任务就让您受累了。”

金生魁拱了拱手,笑道:“受累谈不上,将军放心即是。”

刘兴祚点了点头,看向刘兴仁,说道:“明日押运批物资的事情,就由三弟去做吧!”

刘兴仁刚要答应,曹正华眼珠一转,建议道:“刘将军不妨亲去,来回不过数日时间,既误不了这边的事情,又让建奴更加放心。”

刘兴祚眨着眼睛,观察曹正华的表情,觉得他不是试探,又小心翼翼地问道:“在下亲去,合适嘛?”

曹正华点了点头,说道:“某觉得很好。如此举动正可表现出将军的忠心,纵有人觉察出些异常,也会打消怀疑。”

刘兴祚当然知道自己亲自押运的好处,正如曹正华所说,表现得忠心坦荡,确实对反正举事很有利。

确定曹正华不是试探,刘兴祚暗自松了口气。这般相信他,让他心中对反正和反正后的待遇更加笃定。

“我欲派五弟兴治前往长生岛,培植亲信,准备迎接大军登陆。”刘兴祚向曹正华征询道:“曹大人派个兄弟一同前去,指导下兴治。”

“可以。”曹正华正有此意,见刘兴祚如此知趣,立刻点头同意。

众人又细细商议一番,方才离开分头行动。

……………………分隔线…………………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相隔千里,通个信息又是陆路,又是海途,朱由校知道遥控指挥是万万不成的。

所谓的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或者是夸张,或者是指战略上的布署,而不是具体战术的实施。

确定了反正行动,朱由校便交给袁老师制定具体计划,指挥实施。他只负责从战略层面上协调辽镇、津镇进行配合和策应。

当然,武器弹药、粮草物资的供给更为重要。所谓皇帝不差饿兵,所谓甲坚兵利,后勤才是胜利的保障。

煤钢联合体又传来了好消息,下属的兵工厂打造出了第一批燧发枪,经兵部检验合格,已经运往天津港口。

样枪是在两个月前呈上御览的,朱由校试用觉得不错。

但真正量产,却耗费了两个月时间。不过,这到底是个好消息,明军越快换装,胜利的时间来得越早。

广东兵器火药局也在不断增加产能,广州市舶司的收入全都投了进去。生产制造的火枪几乎全送往了贵州,使得平叛明军的实力在不断增强。

红夷大炮的制造稍微放缓了一些,这是朱由校的意思。

自从制造出有弹托的炮弹之后,他的思路延伸到了红夷大炮,延伸到了海军、海战,认为红夷大炮要进行有大明特色的改变。

当时的观点认为,火炮打得越远越好。这样的结论,不能说是错的,可也不完全对。

在陆地上还好些,火炮有稳定的支撑,射击的准确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可在海上,船行颠簸,又不是后世的带观瞄调整设备的高级火炮,前膛火枪的远距离的轰击中,精确程度很感人。

而基于射程越远越好的观点,才造出了炮管长、装药多、膛压高的红夷大炮。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炮管造得是又长又厚,就使火炮的重量相当惊人。

在木质的帆船上,因为承载力的原因,笨重的火炮只能往下层甲板装,而且数量还不能太多,上层甲板就只能安装轻型的舰炮。

远距离既打不准,又使战舰能装载的火炮不多,朱由校认为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进行改变完全可以改变这样的情形。

在朱由校的设想中,如果不追求很远的射程,而是把炮管造得短一点、薄一点,火炮就会轻许多,海军战舰也就能装载更多的火炮。

弹托的发明,使炮弹和炮膛的配合精度大为提升;缩短了炮管,却可以加大口径,射出更大更有威力的炮弹。

反正重型的红夷大炮说是能打几公里,可你打中了算哪!全靠运气的炮轰,其实就是个气势。

根据朱由校搜集到的情报和信息,真正的海战,舰船之间的实际交战距离,通常都在几百米之内。

既然是这样,朱由校也就坚定了自己的设想,下旨令广东兵器局铸造身管较短、口径较大的火炮,并命名为海威重炮。

按照广东兵器局铸造的样炮数据,海威重炮的重量只相当于同口径的红夷火炮的三分之一,在三四百米的射程内,威力却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