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古宅“猫煞”(1 / 2)

骄阳似火,偌大的太阳,犹如天外飞虹,悬挂在天边。

四面山峦耸立,远远重叠,连绵不断。一辆巴士客运车,迅疾行驶在山间泥泞的小路上,在城外山区行驶。斑驳葱郁的树影,从车窗一闪而过。

不知过了多久,车子终于停在偏僻的村落。是位于古城东部的一个小村名唤:“胡山崖村”。

汽车刚刚停在村口,已有不少村民闻讯赶来,三五成群的妇女,拉帮结伙的聚集在村头,坐在一株古老的软枣树下的石凳上,一边纳袜垫,一边探着头瞧稀罕。

按照惯例,每年的六月份,古城商务中心,总会自发组织员工,组成“爱心帮扶志愿小组”,弘扬国家政策,进村入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帮扶对象,大都是“失独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送米、送面”给予一定经济补助或提供致富项目。

一大早,商务大厅王主任,穿了件肥大的志愿服,挺着啤酒肚,脸若银盘,天生带着一张福气相。

他的扮相,有点像戏剧小丑。只见他双手叉腰,犀利的目光,紧盯面前的两列纵队,热情高昂的说道:“同志们,感谢大家能积极配合这次帮扶志愿活动,希望各位志愿者积极行动,献出爱心,体现活动的意义,按时完成进村入户任务,下午四点来村口集合!”

一声令下,队伍轰然而散,志愿者扛起大米,拎着花生油,分成几个小组,直奔“帮扶户”家。

日头已上三杆,村里燥热沉闷,牛马鸡鸭时歇时叫,树上的蝉鸣孜孜不倦,蝉鸣一片。烤人的热浪,扑面而来。

尤小钱的帮扶对象,是本村一位名叫王翠花的独居老人,年过八旬,患有眼疾。

她早年丧夫,一子一女均在外地生活,平常很少回老家陪伴老母,日常生活全靠邻里、亲戚帮忙照顾。

乔眉心耷拉着脑袋,扛着一袋20斤的大米,提着一桶10斤的花生油。脚上一双不太合脚的高跟鞋,走在满是碎石的小路上,一扭一拐的走着。

“妈呀,我的脚啊!”

只见她双手捂着脚,娇娇气气地喊着。

走在头里的男生,别转头来,诧异的看着坐在地上的乔眉心。无奈,他们也扛着大米,就算怜香惜玉,也是爱莫能助。

乔眉心见男的没反应,脸刷地一下红了。这穷乡僻壤,哪是娇生惯养的她能走得了的。

“前面三个男人,都他妈的是废物!”

乔眉心十分憋屈,有些窝火的小声嘟哝着。

尤小钱看她一脸狼狈,忙劝解道:“行了,这年头指望是谁都没用,至少前面那三男人,还多看了你一眼,知足吧!”

说着,两人来到胡同口,各自分开。

尤小钱环顾自周,一排排老旧的房屋,傍山而建,无序地沿着道路向两旁延伸。

越往村中,阴森古老的气息越浓。深巷旧宅,幽暗寂静。

一间残破的四合院式的老屋,耸立在巷筒里,青砖瓦封顶的院墙上,满是青苔和小草,墙皮大把大把的脱落。

尤小钱站在黑乎乎的院门前,轻轻扣响锈迹斑斑的紫铜环。

“当、当、当--!”

院内,久不见声音。

“嘟、嘟、嘟!”

“院内有人吗?”

尤小钱扒着门缝喊道。

“哇呜--!”

随着一声怪叫。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道缝。

声声犀利的野猫叫声,穿透庭院,空旷的荒院落,空灵古怪。

尤小钱惊吓得倒退了好几步。

过一好会儿。她隔着门缝望去,院子一片沉寂,杂草、野花疯长,遍布整个墙角、院落。

茂密的青藤,枝蔓交缠,攀附延展,已布满后墙。几个破败的窗户,窗户纸破损,风一吹,发着“呜呜呜”的怪叫声。幽深的宅院,竟透着说不出滋味的苍凉感。

尤小钱小心翼翼地推开破败的大门,发现去正堂屋的脚踩的小路,小草稀疏,像是几天没人走动的痕迹。

房门虚掩,尤小钱就硬着头皮,步入屋内。

堂屋内,正坐上,威严的端坐着一位老太太,见那老太太,两眼深陷,只剩三根筋勉强的支棱着头,双臂骨瘦如柴,眼里发着阴森森的光,双手按在紫檀木质太师椅扶手上,两眼间或一轮,愣愣的看着来人。

屋内,除锅碗瓢盆外,简洁清贫。

老房里因终日不见阳光,显得阴暗潮湿,一色老式家具,零落不堪。12英寸黑白电视机十分抢眼。供奉桌上,陶瓷香炉里,半截残香,正冒着屡屡青烟,满屋烟雾氤氲。

“来者是谁啊?”

王老太拇指间转动着的佛珠,蓦然一停,冷声询声问道。

尤小钱将大米、花生油放下,径直坐在王老太对面的竹椅上。舒了一口气,说道:“王奶奶,我是县城的小钱啊,来看看您。”

王老太太闻言,面无表情,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不知为何,尤小钱察觉王奶奶非同寻常。

虽然,看似比以前干瘦了许多,颧骨突出,一看有皮包骨头的感觉,眼眶明显深陷,眼珠浑浊无神。但,细看老妇的气色,倒也精神,身体干而硬朗。满头银发,修剪整齐,一件深色碎花小褂,一条灯芯绒的灯笼筒裤,倒也穿得整洁得体。

“王奶奶,最近身体还好吧?”

尤小钱微笑的问道。

沉默片刻,王奶奶也不说话,直觉的气氛有点不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