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土壤的问题(2 / 2)

BEYOND。第一个十年家驹在,之后断断续续、分分合合也就是十来年。有名的乐队很多,号称多少年我们都没解散的也很多,可他们在哪儿呢?平时在主流媒体上看得到他们吗?

是没解散,可也没多少演出的机会,演出赚的那点儿钱也养活不起他们自己。也许你不知道养活一支乐队需要多少钱,就像大李这套别墅,我可以告诉你,他这里的所以设备加起来远比这套别墅贵得多。

能够得上演出级别的琴——至少不能低于一万块一把,而一个专业乐手首先就不可能只有一把琴,可我们用的琴,在乐手的一套设备里其实是最便宜的。你像那些效果器,一块儿不贵,几百块的也有、或者两三千、当然好的上万的也有,可我们不是光用一块儿啊。

咱不说玩儿乐队就是为了发家致富,可起码能养活自己吧?能养活这些设备吧?这都做不到,解散、不解散有什么区别?无非是这边儿乐队还做着,然后那边儿去干别的活儿再养活这边儿。更多就是因为这个土壤、因为很现实的原因,就冲突了、或者说就干不下去了,也就散了。

求助下,【咪咪阅读app .mimiread.】可以像偷菜一样的偷书票了,快来偷好友的书票投给我的书吧。

所以国内这种乐队的土壤,我觉得我们这样挺好。几个人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想玩儿就一起玩玩,也不是乐队、也不指这个出名或赚钱,连梦想都谈不上,反而关心更牢靠、玩儿得也更开心一些。何必非得要用一个什么组织的名义约束大家,关键这个组织还没什么前途。”

别看韩士奇平时作为一个小老板,应酬那些大老板时语言近乎谄媚、基本没什么实的,但是聊起音乐,他首先很专业、其次言辞也非常实在。

听韩士奇说完,刘亚萍点了点,又说:“您刚才多次国内乐队的‘土壤’不好,您说的这个‘土壤’具体是什么?怎么不好?”

“这是个文化的问题,虽然我没什么文化。‘土壤’应该很好理解吧,你往土里种东西,它能开花结果,换句话说就是从事一个行业的环境是不是良性。

咱们国家的听众本身对乐队的形式就不那么感兴趣,摇滚乐在咱们这儿终究还是很小众的音乐。纯音乐就更别提了,有多少人会买几张纯音乐的CD——而且还是真的喜欢听、不是为了装?

国内听众大多数就更喜欢那种流行乐音,还主要是流行音乐的旋律和歌词,所谓伴奏要么就甜美、要么就动感,都是拿软件就能做出来的那种,演唱这些歌曲的歌手就不需要乐队啊。你甭说乐队了,甚至连唱哥儿水平都不需要,长得帅可能就能混得很好。

当然这不能说是错儿啊,还是文化的差异。你像小猫儿在津京两地说相声挺好,郭小铁把相声说到国外了,可他们去国外演出时台下真的就都是外国人吗?就算有,那些外国人是跟我们津京两地的人一样——就喜欢整天泡在茶馆儿里——磕着瓜子儿、听着相声吗?所以这不是错儿,但是这个不同表演形式的土壤就肯定会形成差异了。

你在欧美能看到G3那样的乐手基本上纯音乐的演奏会,而且是一票难求。你在国内听说过哪个乐手搞个演奏会——注意我说的是演奏会、不是演唱会,然后能一票难求的?也能,一个酒吧,统共就二三百人、赠票再先送出三分之一,票价再便宜点儿、最多几十块钱,那可能行。人家不看演出,进来喝酒玩玩也行啊。

还别说欧美,在日本都能出现喜多郎那样的纯音乐大师,咱们国内也就能出现个喜之郎果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