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寄奴》 作品相关 首页精品文字推荐感言 时隔一个月,再次告别寂寞的“裸奔”岁月,迎来首页精品文字推荐。在此向所有的读者、编辑海边一粒沙、给予过指导与帮助的同仁致谢。 其中,秋风揽月、一支钢枪、大鹏金翅王、爱看淫-荡小说(晕啊,我这本书显然不淫-荡么。不知道他是怎么看下去的)给予了许多善意的批评与修改意见。 念念观自在、燕若梦等同仁所给予的,更多的是持续的精神鼓励。 在此,一并致谢! 记得学生时代,曾听轮回乐队演绎过《烽火扬州路》一曲。那时认为它是著名的摇滚专辑《北京摇滚》中演绎得最好的一首。如果我是辛弃疾,当年在写那首流传千古的词时,倘若有这样的摇滚来伴奏,必然会有更高的豪情。 即便是没有那般诗才,但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偶尔也会听听这只摇滚乐来调动情绪。各位有兴趣也可以听听这曲“中国好摇滚”。 2012/10/15 作品相关 分类强推榜上榜感言 今天荣幸地登上纵横历史军事强推榜。在此向各位读者、纵横网站、编辑海边一粒沙、作者群里的各位好友致谢。是你们支持我并给我以热情,将这一个英雄人物的故事写下去。 在2010年元旦当天开始动笔写这篇小说前,曾写过一篇日记。里面提到了我写这部小说的起因: “09年初在复习考试的时候,闲暇时一直在读《资治通鉴》。那时候读到宋武帝刘裕的故事,深为触动。之后曾在博客上发表《古文观不止》系列,其中写过一部分刘裕的事,但是没有最终完成,因为一直忙于考试。 “6月份考完后,时间宽裕了许多,于是找了关于刘裕的小说来看。可惜并没有找到令我满意的作品,于是动了自己写小说的念头。为了写这部小说,我中止了另一部关于东周的历史小说的创作。除了重读《资治通鉴》外,还从《晋书》、《宋书》中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历史背景、人文风物。” 自打算写这篇小说起,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因为这部小说涉及到军事、政治,除了参考了各类兵法书籍外,还参考了《墨子城守各篇简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武备志》、《武经总要》等军事古籍(读者朋友如有兴趣,请在书评区留言,我向大家分享我的点评版。呵呵);另外还读了几部与政治相关的作品。整个筹备期将近半年时间(目前仍在大量阅读以筹备第二部)。 从第一次动笔到第一部成稿,历经了2年半时间。因为工作、心情等原因,并非每天都会码字,但却时常在等人、坐车、走路的时候进行构思,并即时记到手机备忘里。尽管如书评所述,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对之寄予的厚望诚如父母之于子女一般。 譬如生活一般,有无奈亦有精彩,有高雅亦有世俗。无奈的未必不精彩,世俗的也未必不高雅。只是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已。 希望能借本周上强推榜这个机会,将我的心情与各位读者分享。希望诸位能谈谈对这部小说的看法,赞扬也罢、拍砖也罢,都是对作者的鼓励。 2012-09-17 作品相关 关于寄奴 晋朝,与宋朝、明朝一样,尽管有着诸多辉煌,但依旧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这几个朝代都曾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仅止历经几代之后就面临了北方胡虏的入侵,乃至于最终苟且于亡国的边缘。“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花”的江南小朝廷,最早就是创建于晋朝。 宋朝的辛弃疾之所以在京口咏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名句,不仅仅只是吟诵本小说的主人公寄奴(刘裕)的丰功伟绩,而是抒发北伐中原、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夙愿。谁能想到,这样的历史夙愿从晋朝时开始延续到了六百年后的岳飞时代,又一直延续到八百年后的*时代。 冷兵器时代,所有北伐的诸多将领、政治家中,唯有刘裕取得的功绩最大,也唯有刘裕真正成为胡虏畏惧的对象。当刘裕在讨伐燕国陷入战争胶着状态,面临秦国的大军威胁时,他充满豪情地对秦国的使者说:“语汝姚兴:我克燕之后,息兵三年,当取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你回去跟姚兴(秦国的天王)说,我灭了燕国之后,原打算休兵三年之后再取秦国。你们秦国今天要来送死,那么赶紧来。) 政治、军事上取得的辉煌,使刘裕的对手们都对之产生无比崇敬之情。 秦国的天王姚兴对刘裕的评价是:“刘裕拔起细微,能讨诛桓玄,兴复晋室,内釐庶政,外修封疆。” (一个寻常百姓,建立如此功勋,的确是非凡之才) 魏国的皇帝拓跋嗣问大臣崔浩:“裕才何如慕容垂?” 崔浩的评价是:“胜之。垂藉父兄之资,修复旧业,国人归之,若夜虫之就火,少加倚仗,易以立功。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 (慕容垂虽然是绝世之才,但刘裕有过之而无不及。慕容垂的成就靠的是他的资历,而刘裕在注重门阀的晋国却只是一个毫无声望的百姓) 燕国的大臣韩范对刘裕的评价是:“刘裕起布衣,灭桓玄,复晋室;今兴师伐燕,所向崩溃,此殆天授,非人力也。燕亡,则秦为之次矣,吾不可以再辱。” (刘裕起自布衣之身,灭权臣桓玄,恢复晋朝江山,攻伐燕国百战百战,这不是人力所为,而是有老天相助。) 我在读《资治通鉴》时,刘裕一出场即是孤身对战数千人,彼时只认为他是一个猛将;之后读到他率义军击溃权臣桓玄、并保住晋朝的江山,彼时只认为他是一个热血忠臣;再读到他率军以磅礴气势平定燕国、秦国,并收复秦、汉、魏三朝的故都洛阳、长安时,他在我心目中已不仅只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超凡的政治家、军事家与爱国者。 诚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刘裕在感到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之前,留了大军镇守长安,自己却返回南方夺取了皇权,建立起刘姓宋朝,致使即将完成的统一大业最终功亏一篑。所谓“常使英雄落满巾”,令后世满怀爱国之心立志北伐、统一中原的岳飞、辛弃疾、陆游等唏嘘感慨的,也在于此。 不过,得也罢、失也罢,刘寄奴乃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值得人为之缅怀。 (另:两年前这部小说写到10多万字时,曾专程到镇江(古代的京口)去怀古,可惜那时候北固山在维修,无法去北固亭抒发一下感怀。但却看到了京口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不枉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