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点章 点翰林
推荐阅读: 情欲超市 小雄的故事 明月落我怀(1V1甜宠) 乡野欲潮:绝色村嫂的泛滥春情 飘飘欲仙 交换的妻子 总裁被压记 傀儡皇帝(后宫猎艳) 伪装学渣 极品儿媳妇 重生之拱手山河笑 娘子的小心机 万界奴隶主 刘铁柱赵艳芳 特种兵之美漫提取
接着参加在保和殿举行的殿试。
殿试只考策论,蔡元培充分发挥了博览群书和博学强记的优势,对其中有关西藏的策论题,详述其山川道里、行政沿革,且广证博引,对答自如。
本年会主考官为户部尚书翁同龢,殿试阅卷大臣为工部左侍郎汪鸣銮。
结果,蔡元培考取第二甲第34名进士。
本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刘福姚、吴士鉴、陈伯陶。同科考中者还有:唐文治、叶德辉、汤寿潜、张元济、屠寄和沈宝琛等。
我们能够看到,这其中的张元济,是对蔡元培后来的人生,极为重要之人。
对于殿试,蔡元培回忆说:“上来,殿试是专讲格式不中内容的,只听说张香涛氏(张之洞)应殿试时不拘格式,被取一甲第三名。我那时也没有拘格式,而且这两年中也没有习字。仍是随便一写,但结果被取为二甲进士。闻为汪柳门(汪鸣銮)先生所赏识。有位阅卷大臣,说此卷的字不是馆阁体。汪说,他是学黄山谷的,于是大家都在卷子后面圈了个圈,就放在二甲了。”
如果是专为了练字而故意拖后两年,两年里为什么不练参加科举需用的馆阁体呢?这和前边说过的后一种说法不是很矛盾吗?
黄山谷就是被称为宋“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他自号山谷道人,书法在当时是很受推崇的。
此后又通过朝考,蔡元培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为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清雍正以后,选官更为严格,庶吉士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
该职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
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
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和所有新科进士一样,蔡元培要留在京城盘恒一段时间,期间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拜会各方人士。
按照惯例,通过考试的同科士子都要去拜谒主考官翁同龢。其实,这也是例行公事、走一走过场。
大概因为这样,翁同龢对一批批的来访者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并无印象,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往往简单地记下“新庶常来者八九人”“新门人两人来见”,连名字也不记。当科的状元、探花来访,也只记了“刘福姚来见”,“陈生伯陶来”而已,惜墨如金。
有意思的是,在1892年6月1日的日记里,翁同龢记道:“新庶常来见者十余人,内蔡元培,乃庚寅贡士,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材也,绍兴人,号鹤青,向在绍兴徐氏校刻各种书。”
这真是有些奇怪,他对蔡元培的印象深刻,简直是刮目相看。是不是因为蔡元培的“怪八股”呢?或者是对其有关西藏的策论题,详述其山川道里、行政沿革,且广证博引,对答自如印象深刻。
短短四年里,蔡元培乡、会试连捷,挤身翰林文苑。其踌躇满志,自不待言。而作为光绪皇帝老师的翁同龢是何等人物呀?能得到这样的朝中重臣的青睐,是何等的荣耀呀!
一时间,年纪轻轻的蔡元培,成了“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的名人士大夫了。
从清朝中叶以降,殿阁大学士、总督、巡抚、军机大臣这些朝廷的要职,大多系翰林出身。对于蔡元培来说,诱人的政治前景正在向他频频招手。
“点翰林”之后的第二年,蔡元培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游历中度过的。
初夏时节,他先到宁波,又到上海,然后乘船溯长江西下,游览了南京,镇江,扬州及靖江县。此次出游,他曾有散片日记,载述行程。
秋风乍起之时,他又取道香港来到广州。与在广雅书局任职的陶濬宣等一般朋友,诗文酬酢,观澜华南名胜。
在广州南园,他曾戏作该省乡试题《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一篇。陶濬宣征得当地名士朱一新、徐琪、吴翔寅的评语各一则,辑印成《蔡太史拟墨》。
在此期间,陶濬宣多次向蔡讲述廖平在广雅书局时,对经学的独到见解,以及康有为为承其学说做成《新学伪经考》,引起士人不同反应等情况。蔡元培对此颇为关注,特意搜求廖康二人已印行的著作,以备研读。
冬天来临时,他又赴潮州,汕头等地。一直到转年的春天,才起程北返。
按说,身为庶吉士,到各地考察风土人情,是必修之课。
但这些等待重用的“翰林”,前途不可限量,谁知道以后能当多大的官?所以,各地官员都争先打点。因为等这些人高居庙堂时,再想亲近就不容易了。反正都是公费,人情可是个人的,何乐而不为。
久而久之,这些新贵人们,也都趁此机会,公费旅游还能赚些外快,被人们称作“鬻文卖钱”。不管蔡元培此行是不是有此意,所谓瓜田李下,人们有这样的看法也不足为怪。
但是,不管怎么说,近一年的游历,蔡元培几乎走遍了自1842年以来最早与海外通商的口岸和地区。这对于一位中国传统教育塑造出来的青年士大夫来说,其意义恐怕不仅仅是在补足“读万卷书”的缺憾,而行万里路。
西方近代文明和洋务新政的清新气息,足以使他扩展视野,更新观念。蔡元培游离广州期间。康有为正在长兴里万木草堂招徒讲学。士林风气的更化和改革潜流的涌动,蔡元培不可能毫无觉察而无动于衷。
尽管上述感受可能尚属朦胧意识,但随着世事的变迁,会逐渐清晰起来的。
1894年春,蔡元培从广东返回绍兴。随即赴京参加散馆考试。这是对翰林院庶吉士进行甄别,以决定任用的一种例行考试。应散馆后,蔡元培被授为翰林院编修。
至此,不满28岁的蔡元培,已经达到了当时读书人羡慕不已的科举道路之极。
接下来,蔡元培便开始了供职翰林院的京官生活。
应同乡先辈李慈铭的邀请,他兼任了李慈铭之子李承候的家庭教师,为其讲述《春秋左氏传》;同时,他还为李慈铭代阅天津问津书院的课卷。此时的蔡元培一个人在京,平素就寓居李家。
蔡元培和李家上下相处得极佳,是个特别受欢迎的人。吃住在李家,也给蔡元培单身汉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李府常有官员来拜访,李慈铭总是把蔡元培介绍给大家,这样就扩大了蔡的交往圈子,丰富了其人脉资源。这对于像蔡元培这样的初登政坛的官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广交朋友,是蔡元培的平生极好,我们不止一次地说过,这时候的人们,乡土观念极强。此期间,蔡元培与在京的浙江籍人士王式通、胡道南等人交往尤其密切,经常在一起作诗遣怀。
如果蔡元培一心仕途,如果当时中国的政治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故,那么蔡元培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则就可能青云直上、跻身达官显宦之列。
然而上面的两个都没有成真,蔡元培体制外的另类人生书卷,恰恰就从此时开始书写了。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年,爆发了撼动中外的中日“甲午战争”。
寓居李家,接触人多,消息也很灵通。蔡元培在中日双方,在朝鲜的军事对峙已呈一触即发之势时,就以焦灼的心情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古老的东方泱泱大国,一战而败在东邻小邦日本手下。接踵而来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举国为之震惊。近代以来,内乱外忧不断,中国屡受列强侵略,但这是最让国人震动的一次。
东方的小岛国居然不知不觉地陡然崛起,而且很快将爪牙伸到泱泱中国,成了耀武扬威的获胜者。
实际上,接下来的50年间,直到抗战胜利,日本这个近邻都是中国最具威胁的敌人,中国的国防策略也基本上是针对日本这个东亚故邻。
同许许多多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一样,闻知甲午黄海海战战败的消息,年轻的翰林蔡元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悲愤交加,与其他朝中的忧国之士一起,在海战发生半个多月后联名向皇帝上奏:
“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臣文廷式等跪奏,为敌情叵测、宜出奇计、以弭兵衅、恭折密陈、仰祈圣鉴事:
“……然倭人乘胜之时,震惊陪都,窥伺近甸,我虽布置严密,尤虑瑕隙未周,比闻倭将以倾国之兵,道出黄海。此时李鸿章既有暮气,而所调诸将,或多新募,或未成军……
“战国之时,秦攻齐,则韩、魏救之,攻韩魏,则赵救之。唐之藉兵,远及大食。宋之谋金,兼约西辽。
“此时倭人得志,势将不利于英;法人与其兵谋,德国亦所深忌。故闻英人颇有藉端与倭开衅之志,兵船五十余号,已尽集南洋。德人亦特厚于我,凡将弁之效力于中国者,其主皆特赏宝星;又任中国购买军火,借资驭敌,此非偏有所厚也,卫我即所以自卫也。……资其兵费,使伐倭人。……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翰林院侍讲学士臣文海……臣徐世昌……臣蔡元培,修撰臣张骞,编修臣尹铭绶。”
这便是帝党中坚人物,翰林院侍讲学士文廷式领衔的,蔡元培、徐世昌、张骞、丁立钧、黄绍箕、沈曾桐等37人一八九四年十月七日,联名上奏光绪皇帝的《与文廷式等奏请密连英德以御倭人折》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
推荐阅读: 欢迎来到马甲扮演直播间 我能神游亿万里 守捉大唐 赤井,有我这样的前辈你开心吗 小血族天天想吃饱 大秦读书人 我的食客不是人 拯救卑微偏执男配[快穿] 中式克苏鲁集之古调查员 我在噩梦游戏做男妈妈 我在娱乐圈见义勇为 白月光他死而复生了 织田作总是被误解 二爷家的麻雀成精了 团宠幼崽Omega 渣攻师兄想做我药渣 文豪组织欢迎您 掉马后我被徒弟拿捏了 主角攻受怎么都爱摸我的尾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