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吧 > 历史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259章 传媒 上

第259章 传媒 上

推荐阅读: 情欲超市   小雄的故事   明星潜规则之皇   强制发情(abo)   电车里的日日液液   都市偷心龙爪手   明月落我怀(1V1甜宠)   飘飘欲仙   穿越风流之情深深雨蒙蒙   乡野欲潮:绝色村嫂的泛滥春情   爱的释放   SP/训诫文集中营   交换的妻子   乡春   淫男乱女  

    1261年,8月13日,庆元府,望海镇,齐鲁会馆,嗯,不对,应该是四海商会。

    望海镇东北部,邻近甬江和海港区的一处大院上,一面写着“四海商会”的布幡高高挂着,随风飘扬。

    在这面布幡下,十几个小摊沿着前院墙一字排开,摊贩们兜售着新制的小吃。不时有几个衣冠楚楚的绅士自他们面前走过,看也不看这些散发着香气却“粗俗”的美食,径直走进写着四个龙飞凤舞大字的牌匾下的大门。

    摊贩们生意不多,但也不在意。因为他们知道,当内里那些有钱绅士们结束了一天的交易,饥肠辘辘出门后,他们赚钱的机会就到了。

    这四海商会,前身是“齐鲁商会”,也就是东海商社牵头c胶州商人集资在庆元府成立的一个组织。他们在望海镇买下了一块地皮,建设了仓库c屋舍等设施,主要目的是给他们在当地提供一个落脚点,让他们南下之后能有个住宿和放置货物的地方。

    后来,随着南北海贸的扩大,尤其是在东海商社的定期船开通之后,两地在一年四季都有了沟通的渠道,联系日益紧密。商业活动也从原先的一年两季改为了现在的以月为周期进行,相比以往大大的频繁了。所以,这齐鲁会馆,就成了南北商人聚集c各色商品交汇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类似交易中心的场所。

    东海商社看到了这个发展趋势,认为“齐鲁会馆”这个名字地方色彩过于浓烈,会限制未来的发展。所以魏万程召集参会的众商人开了个议事会,决定改名为现在的“四海商会”,同时扩大合作方,吸收了不少本地甚至福建c广南一带的商人入股。

    这一“扩股”的举动颇受欢迎,几个月来竟吸引了近百各地豪商参会。这么一来人多嘴杂,所以为了方便,四海商会议事会的模式也改成了“认票不认人”,把议事权换成股票发给合作方们,你们愿意买卖随意,但开会的时候只看谁有票。

    经营四海商会的狄柳荫甚至把这“股票”当作一种商品,挂牌放到了商会里的交易场去,倒也真有些人气。不过这四海商会本身也就负责一下固定设施的维护,没什么大的支出和盈利,所以这股票也不算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威力仍未显现出来。

    现在这四海商会分了两大块,后院是传统的库房和居住区,发挥着原先齐鲁会馆的职能。而前院则刚刚装修了一下,格调极为雅致,不像个充斥着铜臭气息的地方,倒像是个青楼。

    呃,它整体是个口字型的二层楼,面积不小,四边是隔成一间间的雅室,中间围出一个宽敞的交易大厅。这些雅室便是商人们谈业务的场所,为合他们的胃口,都装点得相当豪华且静雅。这年头没有太好的隔音材料,商人们谈事的时候会自觉地压低声音,还在二楼请了清倌人轮流弹唱制造背景音,因此这座楼并不嘈杂,反倒有清幽雅致之感。

    从外面一进门,迎面就是一面巨幅的照壁,上面装裱着赵阿洛的最新力作《四海扬帆图》,上面绘着一处不知是何处的繁华港口,形形色色的海船布满了海面,港中货物成行成列整齐堆积出了好大一片,岸上屋舍连天c车水马龙,与远处的高山相映成趣,给人无限繁华与生机之感。

    绕过照壁之后,便是宽敞的大厅了,大厅里并未有太多布置,以方便人员走动。正前方有一个服务台,左右两边各有一块大信息板,左边是出售,右边是求购。来人先去服务台讲述需求,留下身份地址,然后交一笔小钱,工作人员很快就会帮你把需求写在一块小木牌上,然后挂到相应的交易板上。

    这交易大厅建成之后,就每日有大量商人进出,甚至都带动了周边产业。不少小商贩在门外摆摊,为紧张交易了一天的商人们提供饱腹的食物,其中有一道曾经备受魏万程推崇的“奶酪拌面”,由于热量够足,最适合斗智斗勇了一天消耗了大量脑力的商人们,很快就成了此地一道标志性的小吃。两家庆元府知名的交引铺也在对面开设了分店,为频繁交易的商人们提供金融服务。嗯,甚至还有真的青楼也开了过来。

    今日,这交易大厅正如往日一样忙碌着。

    “长期大量收购鳆鱼c海参c胶菜c香辛料,视品级定价,货主请访望海镇洛河坊春正店。”

    “敞开收购桐油c红糖c纸药,货主请前往二楼东十三室详谈。”

    “收购日本大木,货主请访北轮陈家船场。”

    两个深目勾鼻看就是外域胡人,却身穿一身汉式绸衫的商人,似乎是初来乍到,正对着右边的求购板,逐条读着,一边读还一边啧啧称奇。

    旁边一个士人模样的年轻人,从刚才起就一直坐在大厅角落,打量着来往的人群,这时发现了这两个异域来客,顿时眼前一亮

    ,抄起纸笔,向他们走去,行了个礼,说道:“冒昧了,在下陈经,字知文。敢问二位,可是从泉州来?”

    这两人确实是从泉州来的,是久居泉州的大食商人,生于泉州长于泉州,其实汉话说得比大食语好多了。这次他们是来庆元府行商的,之前听人介绍过这四海会馆,今日慕名而来,看过之后果然名不虚传。

    他们对这陈经也不意外,只当是这里的牙人。他们初来乍到,正需要个牙人引引路,所以为首那个高个儿当即回礼道:“正是,在下蒲寻礼,字守恒。这是堂弟蒲寻书,字远行。不知知文兄是?”

    陈经做了个“请”的手势,将二人引至一个稍僻静些的角落,以免伫在中间给别人添麻烦。站定后,他取出一份报纸交给他们,说道:“不瞒二位,在下是《江南新闻》的记者,专门寻觅一些奇闻怪谈c异域风情登于报上。二位既然来自泉州,又是远方来客出身,想必也知道些此类轶闻吧?若是能赐教一二,在下必当感激不尽,若是确实引人注目,那还有额外一百文稿费赠上。”

    “哦?”二人惊讶了起来,还有这种事?当即取了那张报纸过来,“哗,好多字!”

    陈经看他们这样子,笑而不语,为他们介绍起此事的来龙去脉来。

    这《江南新闻》自然就是东海商社在临安创办的报纸了,在今年三月与东海本土的《东海新闻》一起正式发行,也算是近年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了。

    这两份报纸采用了同样的活字印刷术和同样的发行形式,版幅和后世常见的报纸差不多大,不过只有一张纸四版:头版是时政要闻,用于传达上面的最新指示;二版是本地新闻及风月雅事,让读者有亲切感;三版是文学作品c连载小说,是吸引读者购买的主要因素;四版是外地和海外消息,为读者拓宽视野。

    当然,受限于信息来源,这两份报纸都只是每个月才发行一期,速度慢的很。而且受限于印刷技术,这报纸的字号比后世报纸大了不少,差不多是四号字的水准,所以内容也不算太多,整份报纸也就两万字左右。

    不过,它们都是同时在两地发行的。《东海新闻》会随船运一部分到江南销售,《江南新闻》也会运回东海销售。其中,《东海新闻》有两个版本,正式版本使用繁体字,行文风格也是与《江南新闻》相同的尽可能直白的文言体,而另外一个通俗版本则使用了简体字,行文也是用的大白话。这个通俗版本不外销,只在本地面向经过了扫盲教育的劳工和小学生发行。

    这种发行模式无疑承载着东海商社的巨大野心。

    拓宽消息渠道c投放广告盈利什么的就不说了,更重要的是,它能让读到这份报纸的人,意识到在他的身边或者千里之外,有着与他同样的一群人,同样在为生计奔波,同样有着喜怒哀乐,同样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样用着汉字说着和他们类似的话,从而在两地的人群,至少是知识分子的群体中,建立起对对方的认同感。

    只有这样,才能渐渐弥合南北分离百年所产生的裂痕,让民众建立起对外界的认知。这样一来,胶东的民众知道了外界的样子,对未知的恐惧就会大大减轻,海洋部也更容易招募到人手;而江南的民众知道了胶东的样子,对那里产生了亲切感,才会有更多人去那里行商c投资,甚至组织移民过去。

    全体大会对别的事挺扣,但对于宣传的重要性还是有一致的认知的,所以即使不期望这报纸能盈利,还是拨出了一笔预算,交给文化部按照甲类项目来运营。但是实际上出乎他们的预料,这报纸正式发行后,居然卖得不错,不能说大赚吧,至少把成本给覆盖了。

    更多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