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吧 > 玄幻魔法 > 中国通史 > 第90章 教育和选举

第90章 教育和选举

推荐阅读: 情欲超市   小雄的故事   明星潜规则之皇   强制发情(abo)   电车里的日日液液   乡野欲潮:绝色村嫂的泛滥春情   爱的释放   人生得意须纵欢   秘密花园   飘飘欲仙   豪门秘史   快穿之名器尤物   我的美味儿媳   交换的妻子   都市皇宫  

    教育制度,从三国以后,是很衰颓的,无足称述。《三国志·王肃传》:“自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纪纲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之后,太学始开。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诸博士,率皆粗疎,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冬来春去,岁岁如是。正始中,有诏议圜丘,普延学士。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余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尚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这是后汉以后,学校就衰的情形。从此到南北朝末,虽亦设有国子学,大学,四门小学,或又置有博士,然皆无足称述。唐太宗时,“屯营飞骑,亦令受经;高句丽c新罗c高昌c吐蕃,皆遣子入学”。表面上似乎是很盛的,然而实际,士人社会的视线,已经移到科举上了。

    要晓得科举制度的由来,就要先晓得九品中正。九品中正之制,起于魏文帝时。这时候,“三方鼎立,士人播迁,详覆无所”。尚书陈群,就于各州郡皆置中正,品评其本地的人物,分为九等。上上c上中c上下c中上c中中c中下c下上c下中c下下。而尚书用人时,凭以复核。这种制度的可行,原因为后汉时代,清议极重,乡评特为有力之故。史称“晋武帝时,虽风教颓失,然时有清议,尚能劝俗。陈寿居丧,使女奴丸药,积年沈废。郗诜笃孝,以假葬违常,降品一等。”然而乡评的有力,是一种风俗,风俗是要随时势改变的。九品中正,是一种制度,比较的总觉流于硬性。于是就生出种种弊病来。扼要些说,便是:

    (一)中正的权力太大,而又并无赏罚之防。就不免有(1)徇私,(2)趋势,(3)畏祸,(4)私报恩仇等事情。

    (二)一地方的人,中正本不能尽识;就使尽识,也未必能知他的好坏。就使能知他的好坏,也不应当以一个人的话为标准。况且中正至多能晓得这个人的品行德望,至于当官的才能历练,是全然不知道的。

    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弊病。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谁没有亲戚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本没有真正完全的自由。一个阶级里的人,受这阶级的制裁,当然最为严重,谁能够真正破除情面呢?于是所选举的,总不外乎这一阶级里的人。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历代选举的制度,纵或小有改革。然大体总是相同。九品中正的制度,南至梁c陈,北至周c齐,都是有的,直到隋开皇中方罢。这种制度,于两晋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参看第七节。

    “隋唐以后科举”的前身,便是两汉时的郡国选举。原来郡国选举的制度,到两晋以后,也弊坏得不堪了。东晋初年,为了抚慰远方的人士起见,州郡所举的孝廉秀才,都不试就用。后来实在弄得不堪了。于是要试之以经。秀才孝廉。就都不敢进京。到京的,也都装病不考。于是宽限五年,令其补习。九品中正的制度既不可行。于是不得不加之以考试。既然凭考试为去取,就索性“无庸郡国选举,而令他怀牒自列于州县,州县加以考试,合格的再把他送进京去应考”。就变成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了。唐以后的科举,最重的是进士科。这一科,是起于炀帝大业中的(当时还是试的策)。这件事,《隋书》不载。只见于《唐书》所载杨绾疏中。大约当时还不甚看重他。“唐制,取士之科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其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等,然而取之最多的,只有进士明经两科:进士试“诗”c“赋”c“论”c“策”。明经试“帖经”c“墨义”。这时候,崇尚文词的风气已成。明经所做的帖经墨义,又是毫无道理的。大家都看不起他。就有“焚香看进士,瞋目待明经”的谚语。不是天资愚鲁,不会做诗赋的人,都不肯去做明经。就把天下人的聪明才力,都消磨到“声病”上去。参看第六节。

    《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凡举司课试之法: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惟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为通。后举人积多,故其法益难,务欲落之。至有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者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宇,使寻之难知,谓之倒拔。既甚难矣,而举人则有县孤绝索幽隐,为诗赋而诵习之。不过十数篇,则难者悉详矣。其于平文大义,或多墙面焉。按这是责令默写经文。

    又卷三十愚尝见东阳丽泽吕氏家塾有刊本吕许公夷简《应本州乡举试卷》。因知墨义之式。盖十余条。有云:作者七人矣,请以七人之名对。则对云:七人,某某也。谨对。有云:见有礼于其君者,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请以下文对。则对云:下文曰:见无礼于其君者,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谨对。有云:请以注疏对者,则对云:注疏曰云云。有不能记忆者,则只云对未审。

    这种考试的法子,现在看起来,真正是奇谈。然而也不足为怪。这是古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如此。原来古人都是把《经》就算做学问;所谓通经,又不必自出心裁,只要遵守先儒的注疏;自然就造成这种怪现象了。这种现象,一变而为宋朝的经义。再变就是明清的八股文,通看后文自明。

    武举起于武后的长安二年,七○二年。也用乡贡之法,由兵部主其事。

    制科的科名,是没有一定的。唐制科名目和登制科的人,详见《文献通考》卷三十三。

    以上所说,是取士的方法,但登科以后,还不能就有官做,还要试于吏部,谓之“释褐试”。释褐试取了,才授之以官。一登进士第,便有官做,这是宋朝的法子,唐朝却不如此。

    铨选仍是历代都由尚书。唐时分为文武二选: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文选有身c体貌丰伟。言c言辞辩正。书c楷法道美c判文理优长。四种。“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还得听其冬集。”较诸后世的铨选,似乎还要合理些。又后魏崔亮吏部侍郎。创停年格。补用的人,一以他停罢后岁月为断。后世说他是资格用人之始,都不以他为然。然而他实在是迫于胡太后时候,强令武人也要入选,才创此法,以限制他的。他覆外甥刘景安的信,说:“吾近面执,不宜使武人入选。请赐其爵,厚其禄,既不见从,是以权立此格,限以停年耳。”可见此法之创,实是限制武人的意思多。况且以资格年劳用人,原不算得弊政,较诸在上的任意抑扬,在下的夤缘奔竞,就好得多了。

    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