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吧 > 玄幻魔法 > 中国通史 > 第58章 学术

第58章 学术

推荐阅读: 情欲超市   小雄的故事   明星潜规则之皇   强制发情(abo)   电车里的日日液液   儿媳妇   都市偷心龙爪手   明月落我怀(1V1甜宠)   邻家有女   穿越风流之情深深雨蒙蒙   秦可卿朱怀镜   乡野欲潮:绝色村嫂的泛滥春情   爱的释放   人生得意须纵欢   飘飘欲仙  

    两汉的学问,从大概说起来,可以称为儒学时代。从儒学之中再分别起来,又可以分为今文时代和古文时代。

    汉初是“黄老”c“申韩”之学并行的。《史记·儒林传》说“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大概当时的休养生息,是取黄老的主义;参看第三章。对待诸侯王等,则实系取申韩之术。到汉武帝,任用赵绾c王臧c田纷c公孙弘等一班儒臣;又听董仲舒的话,“表章六艺”,“罢黜百家”;于是战国时“百家之学并行”的现象,至此就“定于一尊”了。

    儒家之学,所以独盛,近人都说因其明君臣之义,而且其立教偏于柔,《说文》训儒为柔。便于,所以世主扶翼它;我看这也不尽然:(一)儒家之学,利于,是到后世才看出来的;当时的人,未必有此先见。(二)无论什么学问,都是因其环境而变迁的。儒家之学,二千年来受君主的卵翼,在政体之下发达变迁,自然有许多便于的说法。西汉时代的儒学,确和后世不同;这点子便于之处,就别一家的学说,也是有的。假使当时别一家的学术,受了君主的卵翼,在政体之下发达变迁,也未必不生出便于的说法来。况且到后世,反抗君主的议论,道源于儒家之学的很多,近世讲今文学的人,就是一个好例。别一家的书,主张的话也还在,岂能一笔抹杀。若说法家的便于,显而易见,容易招人反抗;不如儒家之术,隐而难知,得“吾且柔之”之道。则全是用后世人的眼光议论古事,实在是陷于时代错误的。然则儒家之学,所以独受世主的尊崇,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我说这个在后世是全然出于因袭,并没有什么道理,儒家之学,在社会上势力已成,做君主的人,自然也不去动他。况且君主也是社会里的一个人,他的思想也未必能跳出社会以外。全社会的人,都把孔教当作“天经地义”,他如何会独想推翻孔教呢?至于汉武帝所以尊崇儒术,则和秦始皇说“吾悉召文学士甚众,欲以兴太平”,《史记·泰始皇本纪》。参看第一章。是一个道理。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因为他“治具”最完备。《七略》说儒家之学,出于司徒之官,是不错的。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仍要留着博士之官(他出去封禅,也是教儒家议礼),也是这个道理。不必过于深求,反生误解的。

    西京儒学的传授:最初,就是《史记·儒林列传》所说:“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到后来,则分为十四博士。就是:

    诗:鲁c齐c韩

    书:欧阳c大夏侯(胜)c小夏侯(建)

    礼:大戴(德)c小戴(圣)

    易:施(雠)c孟(喜)梁丘(贺)c京(房)

    春秋:公羊{严(彭祖)c颜(安乐)}c谷梁

    以上十四家,都是元帝以前所立,《书》的欧阳c大小夏侯,同出伏生;《礼》的大小戴,同出后苍;《易》的施c孟c梁丘,同出田何;《公羊》严c颜二家,同出胡毋生;只有《诗》的鲁c齐c韩三家,没有公共的祖师;然而三家的说法,总是大同小异。

    到平帝的时候,才另有一派学问。其源出于刘歆,歆移书博士说:“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邱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于是别立《古文尚书》c《逸礼》c《左氏春秋》,又有毛公的《诗》“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汉书·艺文志》。这一派为“古文之学”。

    “今文”就是汉时通行的隶书。西汉诸经师,都是口耳相传;所传经文,就用当时通行的隶写。到刘歆等,才自谓能通史籀所造的“大篆”,和大篆以前的“古文”。参看第一编第十章第二节。所传的经,别有古文本为据。于是人家称这一派为“古文学”,就称西汉经师所传为“今文学”以别之。所以今文古文,是既有古文之学以后,对待的名词;古文未兴以前,今文两个字的名词,也是没有的。

    东汉之世,古文之学,比今文为盛:卫宏c贾逵c马融c许慎,都是古文家的大师;而郑玄遍注群经,尤称为古学的“集大成”。其实郑玄是兼用今文的,不过以古文为主。三国时代,出了一个王肃,专和郑玄为难,伪造孔安国《尚书传》c《论语》c《孝经注》c《孔子家语》c《孔丛子》五部书,以互相引证。又有一个注《左传》的杜预,和他互相影响。于是古文之中,再分出郑王两派,互相水火。古文家本没有师法可守,个个人是互异的,但不如此的互相水火。遭晋永嘉之乱,两汉经学传授的统绪中绝,于是今文家的书,只传得《公》c《谷》和《韩诗》,而并无传他的人;古文之学,也几乎中绝,而魏晋人一派的学问大行。现在所传的《十三经注》,除《孝经》为唐明皇《御注》外,只有《公羊》的何休《注》,还是西汉今文家言。其余《诗经》的《毛传》,是纯粹古文家言。郑《笺》虽兼采今文,然而既没有师法,就和他所注的《三礼》,和赵岐注的《孟子》,都只算得古文家言。此外《书经》的《伪孔传》c《易经》的王弼《注》c《谷梁》的范宁《集解》c《左传》的杜预《集解》c《论语》的何晏《集解》c《尔雅》的郭璞《注》,就都是魏晋人的著作。

    咱们原不必有什么“薄今爱古”之见,就看了儒家之学和其余诸家,也是平等的,难道还一定要考出什么“今文家言”来,以见得“孔门口说”之真?然而这其间有一个很大的关系。生于现在,要考校古代的历史,不能不靠古人所传的书;而古人所传的书,也有个分别。大概其说法出于从古相传的多,则虽看似荒唐,而实极可靠,把后人的意思掺杂进去多的,骤看似乎可信,其实仔细考校,总和古代社会情形不合。从这一点看起来,却是西汉今文家的话,价值最大;东汉古文家次之;魏晋时代的人,价值最小了。百家所传的书,只有儒家最多。咱们现在,要考校古史:其势不得不借重于儒家的经,要借助于儒家的经,其势不得不借重于汉以后经师之说,要借重于汉以后诸经师之说,就对于汉朝的今古文,和魏晋人所造的伪书,不能不加以分别。本书里头,论到学术派别。书籍真伪的地方很多,都是把这种“分别史材”的眼光看的。

    汉朝人还有别种学问,并入别一篇里讲,以便有个条理系统,免得琐碎。

    中国通史第二篇中古史(中)第一章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