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吧 > 玄幻魔法 > 回到清朝当皇上 > 正文 第七十二章 科举考试

正文 第七十二章 科举考试

推荐阅读: 情欲超市   小雄的故事   强制发情(abo)   明月落我怀(1V1甜宠)   乡野欲潮:绝色村嫂的泛滥春情   快穿之名器尤物   飘飘欲仙   交换的妻子   伪装学渣   极品儿媳妇   特种兵之技能大师   与爱同行(原名娇娇师娘)   男医(妇科男医)   曲颖王锦程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剑来  

    咸丰做在书桌后面,摆弄着那两把洋枪,仔细看了一会儿。

    “今年十月份是不是该开武举了?”

    “回皇上的话,本来今年是要开的,只是,早些时候京城里不太平,今年的文科举没能如期举行,所以这武举是否举行,还要皇上定夺!”

    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当年文科举之后的十月份举行,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

    考试分一c二c三场进行。一c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乾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二场考步射c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c十力c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百斤c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c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c刀c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

    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内场考试对大多数武人来说,比外场考试更难应付,所以考试办法不得不屡有变动。最初是考策c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

    上面所讲考试办法,是会试一级的,乡试c童试的考试办法与会试大致相同,只二场弓c刀c石的份量相应降低,马步射降为九发二中为合格。

    清朝对武科乡试c会试的录取额有具体规定。康熙二十六年(1687)规定,武乡试录取名额约为文乡试的一半,全国共八百四十名左右。其中河北省(直隶),一百零八名,其他各省六十名以下不等。会试录取名额康熙初年以前,大致在每次录取二百名到一百名之间。康熙十八年定额一百名,后来又规定不拘定额,特别是不拘各省分配的定额,只按考试成绩,奏报皇帝,由皇帝和主考大臣临时酌定录取人数。酌定时也要考虑到各省都有名额,但一甲c二甲只依据成绩圈定,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每科参加会试的武举人,一般在千人左右,有时多到两千人左右,进士录取额如果平均以一百二十人计,那么录取比例差不多是在十人或十几人中取一名,显然,考取武进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清代的武会试,自顺治三年(丙戌)开科,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截止,一共进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也就是说一共产生了一百一十二个武状元,还有一百一十二名榜眼和探花,总计武科前三名(鼎甲)是三百三十六名。一百一十二年武状元的姓名都有记载,但目前能确知其籍贯者只九十二人,其余二十一人还有待于考求。这九十二个武状元,河北省出的最多,共三十二名。以下山东十三名,浙江八名,江苏六名,河南c山西各五名,广东四名,甘肃c福建各三名,江西二名,四川c陕西各一名。此外,汉军旗六名,满军旗三名。

    “今年就文武同举,定在十月份,朕这就昭告天下!”说着,咸丰把洋枪放下,写了一纸诏书,命人送到北京,由恭亲王和留守大臣共同昭告天下,举行科举考试。

    其考试科目文科举出了八股文以外,还有部考,六部皆可出题考试,凡是参加常考的考生也可参加各部的考试。

    就如同今天的高考,除了参加高考外,还可以参加各大学的自主招生一般,这里也给了各部自主招生的权利。

    不过部考的考生比常考的考生要低一级录用,常考考生优先派缺,古代并不是你考了进士就能当官,每三年考一次,每次考都有300人的名额,国家那里有那么多的空位置等你去当官,总要等,有了空缺才能够安排。而且除了贡生以外,还有花钱捐的捐生,竞争激烈,很多人之能考等,当然有门路的可以走走吏部的门路,一般四品一下的官,吏部已好之后直接报给皇上,基本上皇上就会批了。那些没门路,很多众生不能为官的也有。

    当然这次考试,在民间也多有议论,原来咸丰下旨,要开考洋务,虽然这是部考之外的又一考,可是很多传统的士子,都对其不屑,甚至抵制。

    但是咸丰为了减小抵制,只好,降低要求,只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过洋务,整个清王朝的科举考试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对于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考,成了争论的焦点。

    一开始,咸丰想不设门槛,只要是人,就可以来考,可是被满朝大臣给拨了回去,自古没有这样考试,这样一来无疑就是侮辱了圣人之学,那些举子,怎么能够和一些没有功名的人一起考试呢,没得辱没了身份。

    可是要让那些举子参加考试,各人又都不愿意,认为那是不务正业,奇巧淫技,断断不会参加,各省的京城会馆,在北京当官的都组织了同乡会,而且互相约定,同乡当中有参加洋务考试的一概不接纳,直接驱逐出会馆。

    可是最终咸丰还是皇帝不是,既然是皇帝自然有自己的优势,你们这些老夫子反对,没关系,洋务科,采取了选考制度。

    类似于大学里的选修课,由你们自愿选择是否参加,而且还规定了,洋务科,每年一考,这和科举又不一样,因为乡试,会试,殿试,都是三年一考,而现在洋务科一年一考,无疑增加了能够考上的可能性。

    同时咸丰还放低了洋务科的门槛,所谓放低是有限度的,秀才可以参加考试,而举人也可以参加考试。举人参加考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也就是如果是举人参加考试就有加分,就想现在你拿个什么奥数,或者是少数民族,什么的高考有加分项一样,给加分的。

    这样把洋务科的地位降了下来,他不能和常考比,也不能和部考比,这是和以前不一样的,而且以前没有部考,现在有了部考,更给了那些举人更多的机会。

    虽然还是有人有意见,不过有归有,这个制度算是落实下来,一旦制度落实下来,实行了,慢慢的大家就习惯了,只是刚开始不习惯而已。

    这就想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一样,不说现在,就是以前,也是基本招不到学生,现在一样还是招不到学生,有的只是那些走投无路,贪慕同文馆给出的优惠待遇,并不怎么愿意学习的人。

    所以咸丰最后给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下的诏书就是,宁缺毋滥,不以利诱而招生。

    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